馒头的故事
顽 石
确切年代未考,应该是“那三年”时期,1945年出生的薛在海那年应该十四、五岁,年龄虽小,却很“狡黠”。 薛在海母亲身体不好,想吃个馒头,家里没面作不了,只能到饭馆里买(可能当时叫食堂)。荒唐岁月奇葩事,当时饭馆有规定,不是你有了粮票、钱就可以买上馒头带家吃,而是必须在饭馆里吃完,带不得。 薛在海先要了三个馒头,一气吃完,再来三个,每个上面咬一口,然后去结帐。饭馆管理说:“馒头不能往家带,在这儿吃完”。薛说:“吃不了了,退了吧”。 “吃不了你干嘛每个上面咬一口?” “嗯,尝尝哪个更好吃,结果都一个味。没吃完,退了吧”。 “退什么退,你都咬了卖给谁去!都卖给你了!” 于是乎,老娘吃上了馒头。 当年的辛酸经历,今天讲来变成可乐的故事。那时物资相当匮乏,对食材管控亦非常严格。薛在海四处地里捡豆子,捡了一书包往家走被邻村“执勤队”拦住了,问东西从哪里来的。不敢说捡的,那时捡社会主义物资要归公,只能编瞎说,说从姥姥家带的。好嘛,从姥姥家带的也不行,需要姥姥家村里开证明,证明物有出处。 人急乱投亲,找到一朋友家,朋友说这村委哪能给你瞎开这证明,我家里有一个证明,可惜是买煤的,改不了啊。薛在海看着比较富裕的朋友家发着一小盆白面,准备蒸馒头,开口道:“你蒸馒头吧,我来想办法”。 好嘛,朋友当时可能想:证明开不了,先混我顿馒头吃。管它呢,谁叫大家都穷呢,蒸吧。朋友蒸馒头,薛在海拿张纸写证明,馒头蒸好了,证明也写罢。薛在海抓了一个刚出锅的馒头,照着买煤证明上的公章压下去,拿起来,红章印在了馒头上,一气呵成,啪,盖在了假证明上,完美。都开玩笑说拿块萝卜刻章,薛在海拿个馒头都能盖章,厉害。 至于薛在海混没混这顿馒头吃,他老人家支支吾吾不说,我们也就权当他没吃,反正事情是办妥了,家人有这一书包豆,又能支撑一段时日。聪明、懂事,从小受妈妈教育,“东西是大家吃的,只有药才自己吃”。通过自己的努力,一个成功的商人积攒了一定的财富,开始不间断大手笔作公益,时时事事宣讲,要懂得感恩,感谢我们现在这个美好时代。 昨天的辛酸泪,今日再回忆,已经少了些许苦涩,多了一份从容。但是,我们对过去的回忆,不应该是怀念,而应该是警惕。今天我们社会中有一些不足甚至阴暗面,或许会让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觉得这些事情和问题,放在那个年代根本就不会出现,不敢发生。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和想到,与那个荒唐岁月相比较,我们今天人民的生活水平,确实天壤之别,那些年是“不知道吃啥”,今天是“不知道吃啥”,那时是无物可吃,今天是选择困难。冬天来临,怀念夏天的温暖;而汗流浃背时,我们又念叨冬天的清爽舒适。什么时候中国老百姓都能够理性看待问题了,相信,我们离开人治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