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搜鹿文艺 >> 正文 |
|
中国传统文化之服装(一) |
|
作者:顽石
发布时间:2015/12/14 17:57:56
点击:986 |
|
中国传统文化之服装
一、衣和裳 今天我们统称的衣裳,在古代是有区别的,华夏民族服饰的特点即是上衣下裳,宽衣博带。衣指的是上衣,即长袍或短上衣;裳指的是裙子,古代男人开始穿的是裙子而不是裤子。后来开始穿的裤子也是开档裤,在裤子外面再套裙子,满档裤是后期才出现的。 我国古代把服饰作为“礼”的制度内容,“分贵贱,别等威”。通过服饰的区别人为的把人民划分出贵贱,而且作为制度执行和延续。据传说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服装为玄衣黄裳,即黑色上衣配黄色下裳。 二、深衣和袍 传说深衣起源于虞朝,虞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可能存在于夏朝之前的王朝,后有人考证,深衣的出现应该始于周代。我国古代上衣下裳,而深衣是衣裳合体、上下相连的长衣。深衣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被体深邃”,得名“深衣”。深衣领、袖、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绣缘边。 深衣初始是作为古代权贵们的内衣,是不能穿着外出见客的。后期发展为礼服,并且作为一种服饰制度传承下来。 袍服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服装之一,可以说是由来已久。应该说,袍也是深衣的一中,是深衣的改良和升华,有的文献说袍特指为有衬絮的绵袍。袍开始和深衣一样,也是上下分裁再缝合的,后期发展为通裁。 袍本为常服,古代穿袍拦腰配有束带。后袍由常服演变为礼服或官服,腰带也随之变成身份的象征,对它的装饰也就日益考究起来,用金镶玉嵌。腰带装上的装饰品多了起来,腰带就变得相当长,而官员们腰腹一般没有那么粗,所以明朝时期官员的腰带是束而不系的。看戏曲演出,“大老爷”们经常用手托着腰带。 皇帝的袍称为龙衮,汉代的龙衮为黑色,所绣的龙也不是现在我们所熟悉的龙。到了唐武德年间(618年5月—626年12月),高祖下令臣民不得僭服黄色,黄色遂为王室专色,后历代沿袭为制度。黄袍上面绣龙,五爪为龙,四爪为蟒,所以,在看戏曲演出的时候,你会看到有的大臣衣服上也绣着“龙”,但那不是龙是蟒,袍服叫蟒袍。龙袍上面龙数一般为9条:前后身各3条,左右肩各1条,襟里藏1条,于是正背各显5条,吻合帝位"九五之尊"。 三、胡服和旗袍 战国时期赵国国君赵雍即位时,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连中山国那样的小国也经常来侵扰。春秋战国时期的汉族的服装为宽衣博带、长裙长袍,赵雍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于是进行了学习和改革,下令赵国人民都穿游牧民族的短衣长裤,学习骑射,使赵国逐步强盛起来。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胡服骑射”的由来,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服装改革。 “胡服”源于北方游牧民族,而旗袍是对满族女性服装的一种改良。 旗袍真正兴起在民国,而不是满清时期。过去的旗装没有什么腰身,基本上是一个筒式的,女性的曲线是显不出来。 民国时期对旗袍进行了颠覆式的改良,从它流行伊始就已经关注到了女性的曲线,从肩、胸、腰、胯到臀部都紧贴女性曲线,非常合体。民国时期的旗袍和过去旗人女装的区别还有一点在于袖子,由满族女子穿的宽袖变成了窄袖。旗袍的样式也分很多种,领子的高低,衣服的长短等穿着出来的效果也是大不一样的。 对于旗袍产生的时间还有很多争议,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始于虞、周时代的深衣,假如确如此,那“旗袍”却又名不符实喽。
|
|
|
上篇文章:矿区人家 下篇文章:中国传统文化之服装(六)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