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群读史诗书系列之戊戌变法
康梁戊戌秀公车,前店后坊有阻隔。
君子喋血冤广仁,安独壮飞成昆仑。
——超群读史诗书系列之戊戌变法
【书者心札】本期说的是戊戌变法及其后来的戊戌六君子的事情,作为历史,它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事件。可是你玩味一下,细品一番还是蛮有说道的。
第一句:康梁戊戌秀公车。公车,这个词在汉代就有。它是一个官署名称,现在说就是政府办公的地方,不会叫人随便进出,那个地方叫做“公车”。后来有了变化,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也特指入京会试的人上书言事,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史记·东方朔传》有段记载:“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那个时候,便有了以公家车马送应试举人赴京的传统。后来,满洲贵族入主中原不久,为了笼络知识分子,在顺治八年作出规定:“举人公车,由布政使给与盘费。”即应试举人的路费由政府的布政使供给,路费的多少,因路程远近而不同。广东琼州府最多,每名三十两白银,山东最少,每名只有一两。其余地区,由三两至二十两不等。另外还规定,云南、贵州和新疆的应试举人除了每人发给白银三两,还发给火牌,凭牌供给驿马一匹,车上插一面“礼部会试”黄布旗。这样,“公车”就成了应试举人的代称了。
历史上所说的公车上书,是个专有名词了。康有为和梁启超带了几千名举人(举人的雅称叫“公车”)给当时的光绪皇帝上万言书。实际上这个事件还是很有争论的。关键是康有为自己写了一本书叫《我史》。1895年的3月,甲午战败,正好也是康有为带着弟子第二次入京会试的日子,清政府跟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地赔偿,丧权辱国。举人们上书反对,提出了系统的变法法案,开始了维新运动,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现在是个历史常识。既然是常识,就容易被忽视;越是常识的东西,往往距离真相越远。我们现在知道了常识就是康有为是公车上书的领导者,那是依据《我史》。但是同样是《我史》与史料结合来看,只能证明康有为是策划者。第一次上书,康有为就没有签名。他的弟子在当年的夏天就出版了一本书叫《公车上书记》,序的作者叫“哀时老人未还氏”,梁启超曾经用过“哀时客”的笔名,序文没有提及康、梁是公车上书领导者,止于陈述梁启超与湖南举子是当日到都察院首递奏章者,这恰恰正是事实的真相。因为本书出版时,距离事件的发生不过短短一两个月而已,当事人众多,忌惮于舆论,康有为尚不敢歪曲事实。多年之后撰写《我史》时,则另当别论了。
我们还回到戊戌变法上来。戊戌变法,又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差不多100天的时间,所以又叫百日维新。当年三次上书,只有第三次被想有一番作为的光绪看到并引起重视,前两次根本就没有送达,康有为、梁启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这场运动触犯了“老佛爷”的利益。慈禧是个守旧派,所以笔者称其为“秀”,是想说明康梁后来的结局。“前店后坊有阻隔” ,三次公车上书的确秀了一把,可是前面卖东西,得后面给东西,权在慈禧而非光绪。后来慈禧发动政变,囚了光绪,跑了康梁。杀了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
六君子里有个叫康广仁的人,我说“君子喋血冤广仁”的意思是:广仁是康有为的弟弟,六君子中唯一没有做官,且与维新甚远,“因康耳,且传,与兄入宫闱,喋血菜市口”。 所以我们可以看看六君子的就义图。刘一鸣,老狱卒,当年看守谭嗣同等六人,他的描述是:谭嗣同在狱中意气自若,终日绕行室中,拾取地上煤屑,就粉墙作书,问何为,笑曰:作诗耳。林旭美秀如处子,在狱中时时作微笑。康广仁则以头撞壁,痛哭失声曰:天哪!哥子的事,要兄弟来承当。林旭闻哭,尤笑不可抑。既面传呼:提犯人出监,康知将受刑,哭更甚。刘光第曾任职刑部,安慰康说:此乃提审,非就刑,毋哭。既而牵自西门出,刘知故事,缚赴市曹处斩者始出西角门,乃大愕。刘于是骂曰:未提审,未定罪,即杀头耶?何昏聩乃尔。我们能看到六君子的形态。谭嗣同,号壮飞,本可随梁启超逃走,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康梁跑了,谭嗣同自成君子,康广仁冤成君子,其余四人不得不成为君子,这就是命运和历史。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黑龙江)大庆市书协主席 伊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