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鹿网讯 根据地方志记载:张家口市涿鹿县武家沟镇东窑沟村是在汉代因官方在这里组织烧陶而形成在村落,到金元时逐渐壮大,至明清两代达到极盛。当时家家制陶,陶窑超百座。现在的东窑沟村古建众多,充满明清遗风。因村里侯姓人始终占据多数,一直以来这里的制陶人被称为“泥猴子”。
2022年5月29日,张家口市涿鹿县武家沟镇东窑沟村“古陶村”一角。
64岁的侯玉文,是东窑沟村最为有名的“泥猴子”。他从小耳濡目染,19岁开始随父亲正式干“泥巴”活,采料、制泥、制坯、晾晒、装烧……练就了全能好手艺。东窑沟制陶从古到今无文字记载,全靠一代代口口相传和揣摩传承发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技艺。侯玉文说:“从泥到陶有七道大工序,每道大工序又分十多道小工序,任何一道偷懒都不行。”
为保证和泥力道,让原料精细均匀,制陶艺人侯玉文在“踩泥”。
和好的泥放置一段时间才能加工,制陶艺人侯玉文在“醒泥”。
制陶艺人侯玉文在“揉泥”,这会使原料更劲道。
制陶艺人侯玉文在制作陶器白坯。
制陶艺人侯玉文为一件陶器白坯安装供提拎的“双耳”。
制陶艺人侯玉文为陶器白坯上釉。
制陶艺人侯玉文检查刚刚出炉的陶器成色。
制陶艺人侯玉文(右)为学员讲解陶器烧制技术。
东窑沟传统陶器为大小缸、大小盆、大小坛罐和碗盏,由单色釉到多色釉,一千余年延续不断。然而,随着金属、塑料制品的普及,陶器的使用量越来越少,土窑也被电炉代替。2019年,“东窑沟制陶技艺”被张家口市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东窑沟通过建陶艺学校、陶艺博物馆、古陶一条街等发展起民俗旅游。作为第八代传承人的侯玉文成为指导“专家”,并开始研发适用当今市场的陶艺产品。告别了烟熏火燎的土窑,用上方便洁净的电炉,但侯玉文每道工序仍沿用传统技艺,“用心”“用手”呵护好古陶艺这一历史活化石。(张家口新闻网记者 梁涛通讯员 郭颖晖摄影报道)
本站部分信息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网站部分内容源自网友及商家,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任何责任
|